人形机器人,这一曾经只存在于科幻电影中的概念,如今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现实。2025年,被业界预测为人形机器人量产元年,而这一领域的突破性进展,正在全球范围内引发广泛关注。
人形机器人的历史与未来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1973年第一台人形机器人WABOT-1问世,开启了从形似到神似的漫长探索。进入21世纪,AI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人形机器人注入了新的活力。高盛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380亿美元,这一领域的商业化潜力巨大。
然而,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形态之争、技术瓶颈等问题仍是行业面临的挑战。工信部信息通信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盘和林指出,人形机器人的感知、决策和控制执行能力尚未达到人类初级水平,技术拐点仍不明朗。
群体智能:人形机器人的新突破
近期,优必选在极氪5G智慧工厂开展全球首例多台人形机器人协同实训,标志着人形机器人从单机自主向群体智能的进化。此次实训中,数十台Walker S1机器人在总装车间、SPS仪表区、质检区及车门装配区等多个复杂场景,成功实现了协同分拣、协同搬运和精密装配等多任务协同作业。
优必选创新提出的人形机器人群脑网络(BrainNet)软件架构和智能网联中枢(IoH),为群体智能的软硬件实现提供了可借鉴的路径。这一突破不仅推动智能制造从“半柔性制造”向“全柔性智造”进化,也为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量产元年: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5年被认为是人形机器人量产的关键拐点。特斯拉“擎天柱”人形机器人计划于2025年小批量生产,而宇树科技、逐际动力等企业也在加速布局。然而,量产背后的技术难题和成本问题仍不容忽视。
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曾表示,人形机器人在搬运等场景中的效率远不及机械臂等非人形机器人。此外,人形机器人的高成本也限制了其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可能性。优必选创始人Marc Raibert指出,家庭环境的复杂性、安全性和可及性是人形机器人普及的三大障碍。
资本市场:热潮背后的理性思考
人形机器人的概念在资本市场引发热潮,相关概念股如长盛轴承、步科股份等股价大幅上涨。然而,这些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实际业务收入占比依然较低,市场炒作与基本面脱节的现象值得警惕。
中国投资协会上市公司投资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支培元认为,未来人形机器人概念股将出现分化,具备核心技术和持续研发能力的企业有望在行业发展中脱颖而出,而仅靠概念炒作的个股可能面临股价大幅调整。
结语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正处于从实验室奇观到量产革命的质变时刻。尽管技术瓶颈和形态争议仍是行业面临的挑战,但群体智能技术的突破和资本市场的关注,为这一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人形机器人能否如预期般进入千家万户,时间将给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