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农业正从传统的“靠天吃饭”向智慧化、精准化转型。河南周口市通过引入北斗自动导航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结合卫星遥感与地面传感器数据,构建了覆盖全市耕地的农业信息图谱。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农作物灌溉、施肥、病虫害防治等环节提供了精准指导,更标志着智慧农业迈入了新阶段。
科技赋能:从会种地到“慧”种地
北斗导航与智能控制系统
在河南周口国家农高区,无人驾驶拖拉机搭载北斗自动导航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成为田间地头的“新农具”。这些设备能够自动完成喷药、施肥等作业,只需在拐弯、调头时手动微调方向盘。农机手贾茂生表示:“安装北斗系统后,作业效率大幅提升,一天喷洒500亩地的小麦很轻松。”
智慧农业大数据系统
通过手机上的智慧农业大数据系统,种粮大户王雷可以实时掌握土壤墒情监测站的数据,如土壤温度、湿度、氮含量等。这些数据为农田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实现了从“靠经验”到“靠数据”的转变。
农业信息图谱:精准农业的核心
数据采集与分析
农业信息图谱的构建离不开多源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周口市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研究院合作,建设了“1中心、4基础平台、12个应用系统”的智慧农业信息平台。这些平台通过卫星遥感、地面传感器等设备,对农作物全生命周期进行监测,形成精准的农业信息图谱。
应用场景
-
灌溉与施肥:根据土壤墒情数据,精准制定灌溉与施肥计划,避免资源浪费。
-
病虫害防治:通过病害识别模型,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问题,减少作物损失。
-
产量预测:结合气象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预测农作物产量,为市场调控提供依据。
创新技术:农业信息图谱的未来
纳米酶技术的应用
中原纳米酶实验室研发的农业纳米酶技术,能够降解农药残留、激发植物抗逆机制,并提高作物产量。实验室执行主任孙国明表示:“纳米酶技术将为绿色农业开辟新路径。”
病害识别模型
基于自适应BayesShrink和频-空特征融合的作物病害识别方法(AFSF-DCT),在复杂背景下仍能实现高精度识别。这一技术为精准农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结语
农业信息图谱的构建与应用,标志着智慧农业进入了新阶段。通过科技赋能,农业生产从“会种地”迈向“慧种地”,为粮食安全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未来,随着更多创新技术的应用,农业信息图谱将发挥更大的作用,推动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