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在中国基层治理中的应用逐渐深入,AI公务员的登场标志着政务服务迈入智能化时代。从深圳到北京,从上海到江西,各地纷纷引入AI技术,试图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提升治理效率和服务质量。然而,这场智能化革命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在人机协同和人性化服务之间如何找到平衡。
AI公务员的“新能耐”
深圳市福田区率先推出了70名智慧政务“新员工”,覆盖政务服务240个业务场景,包括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这些AI公务员的表现令人瞩目:公文格式修正准确率超95%,审核时间缩短90%;民生诉求分拨准确率从70%提升至95%;“安全生产助手”生成演练脚本效率提升100倍。类似的实践也在其他城市展开。例如,北京中关村街道上线了AI智能政务服务系统“关芯”,居民可以通过“关芯客服”全天候获取服务,企业也能通过该系统寻找人才、项目和空间。
效率提升的背后
AI技术的引入显著提升了基层治理的效率。以深圳龙岗区为例,基于DeepSeek大模型的“龙小i人工智能应用矩阵”实现了公文写作、诉求回复、风险预警等功能的智能化升级。AI不仅能自动识别民生诉求事件,还能从政策合规性、语言规范性、解决有效性等多个维度对答复内容进行分析,并优化反馈质量。此外,AI还减轻了基层工作人员的文字工作负担,让他们能够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人机协同的挑战
尽管AI在基层治理中展现出强大的能力,但其局限性也不容忽视。首先,AI在处理复杂的人情世故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例如,邻里矛盾的解决不仅需要政策建议,更需要社工与居民之间的深入沟通和情感交流。其次,AI的“幻觉”问题(即生成虚假信息)依然存在,这要求人工终审成为关键环节。深圳福田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副局长高增强调,AI不能单独决策,必须由人类“监护人”进行监督和把关。
未来方向:平衡技术与人性
AI在基层治理中的应用,核心在于找到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平衡。一方面,技术可以大幅提升效率,减少重复劳动;另一方面,人性化的服务始终是治理的灵魂。正如上海普陀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鲁瑶所言,AI的意义在于让社工花在纸面上的时间更少,从而有更多时间深入百姓家中,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未来,基层治理需要在人机协同中不断探索,通过技术留白、服务升温、制度划界等方式,确保技术在提升效率的同时不失去治理中的人性温度。
结语
AI公务员的上岗标志着基层治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技术的进步为政务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但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智能化与人性化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未来基层治理的关键课题。正如深圳福田区的实践所示,AI并非取代人类,而是成为人类的有力助手,共同推动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