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篇章
近年来,人工智能教育逐渐成为中小学课堂的关键词。北京市第八十中学的开学第一课上,教师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提示词,引导学生探索智能时代的学习方式。重庆两江新区礼嘉实验小学的教师则借助智慧教育资源库,快速生成个性化教案,并结合反馈数据生成学生的学习记录。这些实践展示了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中的广泛应用。
政策推动与人才培养
2024年11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明确到2030年在中小学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这一政策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早在2017年,国务院发布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就提出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
各地中小学纷纷响应政策,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广州市教育研究院编写的《人工智能》教材成为全国首套经省级教材审定部门审定通过的中小学人工智能教材。山东省青岛市推进人工智能教育“1+4+100N”战略,成立人工智能教育研究院,与科研院所和高校专家联合培养本地骨干教师。
提示学习的应用与挑战
提示学习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一种新方法,正在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通过大模型提示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然而,推广普及人工智能教育并非易事。首先,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推行方式有待改进。目前,主要通过竞赛推行人工智能教育,这只能惠及一部分学生,普及力度仍待提升。
此外,师资力量和课程建设也是面临的挑战。人工智能作为新兴领域,专业人才相对稀缺,现有的信息技术教师或相关学科教师在人工智能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可能存在欠缺,难以进行高质量教学。课程建设方面,部分人工智能教材缺乏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教材内容存在低水平重复、碎片化等现象。
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要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走向成熟,仅依靠政策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企业等主体也要采取行动。各中小学应高度重视人工智能课程的开设,为课程配备合适的教师,并确保足够的课时和经费投入。同时,人工智能的授课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我,深入学习人工智能相关的知识、技能,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
人工智能教育对硬件设施也有一定的要求。人工智能企业应加快开发匹配中小学生认知水平的数据采集工具和模型训练平台,以及可切分算力的国产算力服务器产品,为中小学校提供低成本的软硬件解决方案。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人工智能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在人工智能教育的实施阶段,要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理解和掌握人工智能的概念、原理、方法和技能,学会提出新问题、形成新方案,并通过人机协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塑造和价值创造的有机统一。
未来,人工智能教育将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前沿技术,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通过多方合力构建完善的人工智能教育体系,我们有望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工智能人才,为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作出贡献。